读书笔记:《杀戮的艰难》

《杀戮的艰难》

作者: [中国台湾] 张娟芬

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参与台湾民间的“废除死刑”的社会运动中关于的一些感悟与见解。
文中提出废除死刑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点:

  1. 死刑对于死刑犯自身没有教育意义,一了百了的刑罚不能让罪犯认识到自己的罪过。
    作者寄望通过刑罚让罪犯悔悟,这样的做法有点宗教意味。
    如果罪犯能够悔悟当然好,不过这不应该作为刑罚的目的。
  2. 台湾存在司法不公,有罪推定的盛行容易导致司法误判,无辜者受刑。
  3. 台湾司法亦有不完善之处,刑事被告人的辩护权利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。
  4. 检察官和法官也是人,也会犯错。而死刑没有纠错的机会。
  5. 废除死刑不是要为死刑犯逃脱惩罚。死罪可免,活罪难逃。
    废除死刑可以倒逼司法改革,例如当前徒刑最高刑期过短(同大陆,有期最高二十年),
    罪犯出狱后仍有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问题。

全书通过许多故事试图向读者说明,许多死刑犯并不是十恶不赦之人,大多数悲剧之后都有着各种不幸的故事。
有些人罪不致死,只是因为死刑之下的刑罚相对罪犯的罪过来说又太轻,达不到罪刑相适的效果,所以法官选择了判处死刑。
刑罚设计的不合理,部分是由于政府为了节约社会的刑罚成本(延长刑期会增加社会的刑罚成本),导致刑罚出现了断档。

一提到死刑,普罗大众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一个个冷血无情、毫无人性、杀人不眨眼恶魔,废除死刑就是给这些人减轻刑罚。
事实上却是,有些刑法上规定的死刑情形并不完全是罪无可恕的。
比如有社会底层的民众,辛苦打工却被黑心老板欠薪不给,还被暴力殴打,以致绝望杀人(请Google:夏俊峰案)。

废除死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司法改革,使得刑罚更加的人性化。
司法的人性化,只是让罪犯能够像一个人一样被对待,而不是说让罪犯能够得到优待。

纵观全书,能够感受到作者作为社会运动一分子的狂热,不过对于死刑问题的思考还是偏于感性,理性的思辨不足。

书中讲述 死刑犯邓武功的故事(第1章:思考/第二节:绕着死刑走一圈/第六小节:等死人–邓武功)
给了我一些别样的感悟:

  • 男人可以为女人牺牲时间,牺牲金钱,但绝不能牺牲事业。没有了事业的男人终将不幸。
  • 全职太太容易胡思乱想。聪明的女人不应该当全职太太,应保留自己的相对独立性。成为职业女性才能保持自信。

文中有句话说的很有意思:“节妇失足,半生坚真(应为:贞)无助;妓女从良,一生烟花无碍”。
这句话的矛盾之处,在于将理性和感性两种做法比较。
有人犯了错,惩罚TA以警戒后人勿要向恶,这是理性做法;宽容感化TA,以劝世人迷途知返,这是感性做法。
理性与感性本就是矛盾的存在,想在二者之间求得平衡是很难的。

另外,一个人对你的好与坏在天枰上该怎么进行称量?
这真的很难,相信每个人心里的那杆秤都是不同的。